文/郭彥麟醫師 台南心寬診所
隨著醫學的進步與知識的普及,一般大眾逐漸可以接受憂鬱症、恐慌症等精神疾病是一種生理上的疾病,了解除了鬼神與祖靈外,還有同樣看不見的神經內分泌與腦部神經迴路存在,而且,正是這些大腦功能的失調,喚來了我們靈魂的夢靨。
然而,在漫長的治療路上,醫師與患者之間,仍有重重的障礙待跨越。抽象的理解、未知的不確定性、信心與信念的搖擺、以及漫山遍野的迷思,都不斷地拉遠了治療者與病人之間的距離。
"不用抽血檢查嗎?那你怎麼可以確定呢?"
"吃藥會好嗎?可以斷根嗎?吃西藥只是壓症狀而已吧?"
"需要治療多久?還會復發嗎?那是不是要吃一輩子?"
"人家說吃了就不能停,吃了就會依賴上癮。"
"我憂鬱症都好了,我現在心情很好,問題也解決了,為什麼還要吃藥?"
理解了大腦血清激素與憂鬱焦慮的關係,不代表相信這件事情已經發生在自己身上;接受醫師重度憂鬱症的診斷,不代表化解了對抗憂鬱劑的疑慮,不少人情願選擇大量天然的香蕉、牛奶來補充色胺酸(製造血清激素的原料),替代藥物的治療。
開始嘗試治療後,對於藥物的誤解與恐懼,也讓治療的品質大打折扣。有些人不了解劑量與療效之間的關係,覺得有吃就好,自行將藥物減半。
有些人不明白抗憂鬱劑須持續服用約兩周才能發揮效用,把它當成感冒藥一樣使用,吃了三天沒效,便放棄治療,認定抗憂鬱劑只是一場騙局。
即使憑藉著家人的支持與患者的信任,終於渡過了崎嶇的治療之路,走出幽暗的憂鬱低谷,但如何繼續下去,又是另一個困難的問題了。
不管是神經荷爾蒙失調、憂鬱症、還是相對緩慢的療程,只要疾病可以痊癒,相信大多數的人都願意積極面對。而"停藥"正是擺脫藥物束縛的具體象徵,更是全然康復最有力的證明。
因此,患者總是希望能及早減藥、停藥,每次回診都期待從醫師的口中聽到"恭喜你,你這輩子再也不用服藥了"的宣告。然而,這樣的答案幾乎不可能出現,醫師不是轉而與你討論如何積極面對未來的人生,就是用溫柔的同理與溫暖的微笑來試著鼓勵你。
復發的風險與潛伏的體質雖然令人擔憂,但不代表我們只能垂頭喪氣,相反地,積極地去認清疾病的全貌並掌握蠢動的跡象,我們可以選擇讓未來更健康、更值得期待。
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就像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一樣,討厭,但並不可怕。持續性的治療,可以大幅減低復發的機率與嚴重度,而這正是多數醫師建議不要貿然停藥的原因。
以憂鬱症為例,貿然停藥,半年內復發的機率約50%,而持續治療可大幅降低復發機率(odds of relapse were reduced by 65%),因此美國精神醫學會憂鬱症治療指引建議維持治療一年以上,也有專家建議當患者有兩次以上的發作,就應該將治療延長至兩年以上。此外,每發作一次,未來再發的機率就提高16%。認知功能退化與失智症的機率也會隨著復發次數而升高。
有時我會用細菌感染與抗生素治療舉例,對症下藥後,感染的症狀會改善,燒也會退,但抗生素有固定的療程,有些需治療兩週,有些完整療程須一個月到六週,才能將細菌完全抑制。同樣地,有些憂鬱症病人接受抗憂鬱劑治療一個月後,可能症狀就完全改善了,但完整的療程建議至少半年以上,為的不是讓症狀繼續改善(已經沒有症狀了!),而是提供保護的功能,避免短期內再復發!
預防勝於治療是醫學上重要的概念,而無論是疾病發生前或發生後,預防都同等重要。與其待大火熊熊燃起再掘井引水灌救,不如維持適度的潮濕,避免易燃的體質再度自焚。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