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首先為很久沒更新部落格文章先向大家表達歉意, 多種因素的綜合加上最後的關鍵是, 一直在思索怎樣的文章可以真的為大家提供有用的幫助,就卡在這上面對於有些想法欲言又止地拖到今日。 但今日,看到一個驚悚又令人心疼的新聞,和幾日前來求診的患者有相似之處,讓我覺得有這責任必須要說些甚麼。我們可以先看到這責新聞出自於蘋果日報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3918889/IssueID/20111228

還是請大家看完全文,大意是升學失利的哥哥,性格轉變為孤僻退縮,情緒易怒沒有安全感,家人早就建議他尋求專業幫忙卻遭拒絕。遺憾的在一次的劇烈衝突中,誤傷妹妹才後悔願意就醫。

文後訪問名醫,也是我們的同業前輩楊聰財醫師的分析種種,和我想提出來討論的問題方向很不同,畢竟去推斷這位沒見過的患者是甚麼診斷,甚至心理在想甚麼,這樣如同隔空抓藥緣木求魚,好像只讓大家滿足了看一個節目後的事後討論(如同那些犯罪節目後總愛加上一些對於犯罪者的心理分析),或許是基於媒體需求,但我認為真正對大家會有幫助的是,從這個不幸事件我們可以得到些甚麼?

首先大家還是會好奇,到底診斷是甚麼,所以我需要再次強調,太多可能都導致如此行為,諸多精神疾病,適應障礙甚至人格違常,都可能導致如此的行為出現。但是,我很希望他是生病了。為何我會這麼說呢? 因為,精神疾病不該再繼續被當作汙名化的濫用,不等於 "你得了精神病就是瘋了". 很可能就是因為這個錯誤的觀念,才會導致這位哥哥諱疾忌醫,一聽到爸爸媽媽要帶自己去看醫生就拒絕。我們必須將觀念導正成為,生了病,該看醫生,意思等於--或許醫生這邊可以讓我知道自己怎麼了,或許我可以得到一些幫助來度過目前這個困境。對,你可能不正常!! 但我說的不正常是指--這不是狀況穩定的你,所會做出來的事情,你沒有因為打了人殺了人而得到快樂平靜,你並不是罪犯。我們可以看到,這位哥哥在事後是多麼的懊悔,甚至拋棄自己不願就醫的執著,願意接受治療。

但,何必要弄到這樣才看醫生呢?

所以接下來兩個問題很重要--甚麼時候要考慮看醫生呢?要怎麼協助他去就醫呢?

網路上有許多的量表可供參考,但有時好像需要先猜好自己是憂鬱症,才去填憂鬱症量表。我想強調個大方向,簡單來說,生活的任何一個面向(如 工作,學業,人際關係,娛樂) 因為這些想法情緒行為影響到,就該來找醫師評估諮詢了。

那身邊的人該怎麼協助他呢? 首先,身邊關心的家人朋友,也要有正確,健康開放的概念--絕對不要帶著自己的偏見來認定是怎樣的疾病,或者更甚者連你都厭惡精神疾病這個稱呼,怎麼可能說服的了你關心的人去接受幫助? 帶著這樣開放的態度,邀請你所關心的人談談他是否願意接受幫助,如果連評估都不願意,那背後理由何在。 聽聽他的困擾在哪裡,尊重他的需要,我們想邀請他來看醫生,並非是為了減少自己的困擾,而是我們真的知道這些狀況同樣困擾著他。如果可以將你關心的人帶到診間,接下來醫師就有機會努力了。

其實這麼說大方向,還是得承認每個人的困難都會有所不同,如果真的找不到方式,也可以先和醫師談談這些困難該如何解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寬,路更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