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陳列的原因,是屬於外在影響睡眠品質的因素,如果上述所有因素都篩選過不存在,那失眠的你就更需要找專業的醫師評估了。也就是以下我們要探討的是我們身體內部的因素導致失眠。

1.  身體疾患

簡單說來,任何身體病痛,都有可能會刺激腦部而導致失眠,這屬於一種警示訊號,提醒我們正在疾病當中。相信許多人都有一些經驗,如感冒的時候晚上不斷咳嗽,鼻塞導致呼吸不順,晚上就無法一夜好眠。又或者,運動閃到腰扭到腳,晚上稍一動作就痛的尖叫而醒。基本上這種常見而並不嚴重的疾病,不需要特別擔心,但若是一些特殊的疾病導致失眠者,就必須要特別留意,如某些白血病會放出細胞激素導致夜醒盜汗。而若病灶部位是直接與睡眠相關的賀爾蒙細胞,如甲狀腺,腎上腺等,若沒有根治基本疾病只吃安眠藥物,只是治標不治本,捨本逐末,反而忽略身體給予的警訊,延遲治療。

2. 身心(精神)疾患

任何身心(精神)疾患,不管輕重,都有可能導致失眠。由最常見的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到影響日常功能較大的精神分裂症、躁鬱症,失眠都是最常見的症狀之一。現代醫學逐漸發達,對於精神疾患有更多的了解,掌握更多神經傳導物質的變化,精神疾病在社會上不該繼續被認為是 "神經病" 或是 "心理脆弱的人才會得的病" ,對於那些總是有錯誤觀念 "這些病都是自己想太多 " 的人們,如果還是繼續堅持己見,只是在對於對於應該接受治療的疾病汙名化,導致諱疾忌醫,錯過及早治療的機會,等於是用意識形態處罰自己。和身體疾病同樣的,若是只著眼於失眠的治療,只是治標不治本。其實一般大眾常識中避之唯恐不及的對於安眠藥物依賴、濫用,有蠻高的比率是因為未根治身心疾患,未接受專業醫師的評估與建議。或許這部分民眾就醫習慣不佳和醫師過勞未能詳盡評估並且充分衛教各有責任,但部分不肖的醫師罔顧專業,明知藥物成癮性還是為了私利開予安眠藥物,和藥頭又有甚麼分別。這些民眾到診間求助的時候,有些已經成為凶神惡煞的買藥人。但其實就算再嚴重的成癮,只要有動機改變並且和專業的醫師充分討論,是不用和謝安真一樣回不去的。但俗話說的好,預防勝於治療,若早在開頭就對於藥物使用有基本知識,又怎麼會淪落於此?因此,每次在初診評估時,多花點時間衛教和提醒是必須且不該省略的,如果對藥物有疑慮,不要遲疑一定要和醫師詢問。

3. 生理時鐘

生理時鐘主宰著我們每日的作息,若出現紊亂的現象也會導致失眠。少數的人生理時鐘較為特別,無法配合一天24小時的作息而在社會上適應困難。舉例而言,若生理時鐘是26小時者,今天晚上10點就寢,明天就會變成12點才會想睡,後天就是2點,以此類推,久而久之便無法在希望的時間入睡來配合一般社會大眾的生活習性。但這類生理時鐘異常者,通常從小時候就會顯現這些特質,大部分生理時鐘紊亂者,通常是因為長期性的內在+外在因素影響下而逐漸養成目前不正常的作息。舉例來說,一個因為憂鬱症(內在:疾病)而有失眠症狀的人,因為晚上睡不著就想說看著電視(外在:聲光刺激)等想睡的時候再睡,越等越無聊就抽著菸一根接一根(外在:刺激性物質),隔天早上因為一夜難眠早上精神不濟必須喝大量咖啡提神(外在:刺激性物質),撐到工作下班後因為太累就把本來每天都會游泳的作息給取消了(外在:體能沒消耗),懶懶躺在沙發上看電視不斷打瞌睡,卻不知道越接近睡眠時間的補眠,即使只有短短幾分鐘,更易導致失眠,結果晚上更不能睡,就重複以上的作息。久而久之,此人就算憂鬱症好了,身體卻早就已經記住這樣的作息,紊亂的生理時鐘變成他的常態,失眠就變成他的好朋友了。

看了以上的例子,不難發現,失眠幫我們起了個頭,我們接下來的反應接續下來讓他變成了惡性循環,在臨床治療上" 不當的失眠行為"  的嚴重性其實不亞於導致失眠的病因。所以治療失眠除了根治病因之外,校正這些習慣也很重要,我們晚點會在治療的部分討論這件事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寬,路更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