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彥麟醫師

    猶太鋼琴家史皮爾曼(Szpilman)在二次大戰時間,為了躲避納粹的殘害,四處逃亡。他的父母被送入了集中營,而他受到朋友的幫助,抹去身分,生命如游魂般,得以殘喘。

    他必須忘記自己是猶太人,才能活下去,而差一點,他也忘了自己是鋼琴家。

    在電影戰地琴人中,史皮爾曼躲藏的公寓被炮火襲擊。他與外界斷了聯繫,在一片廢墟之中尋找食物與水。他終於找到一罐醃製黃瓜,但為了打開罐頭而發出的敲擊聲,引來了一名德國軍官Hosenfeld。軍官識出史皮爾曼是猶太人,但他知道史皮爾曼是鋼琴家後,邀請史皮爾曼在砲火歇息的夜色中,演奏一曲。 

    史皮爾曼虛弱地將黃瓜罐頭擺在鋼琴上,雙手懸在琴鍵上,遲疑了許久。但當第一個音符從靈魂的深處被喚醒後,力量開始從指間流洩而出。 

    德國軍官坐在一旁聆聽,不發一語。 

    蕭邦G小調第一號敘事曲,從未如此寧靜。 

    音符終止,但樂章尚未結束。史皮爾曼擔憂地將罐頭抱進懷裡,跛行的姿態走在延長的休止符中,彷彿聽見無聲的,生命的卑微。 

    生命的尊嚴與卑微,只在一鑑音符的起落之間。 

    史皮爾曼帶軍官去看他藏匿的地方,軍官問他有食物嗎?他看了看懷中的罐頭。軍官坐車離去後,他終於忍不住開始啜泣。

 

    同為猶太人的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層次理論(Need Hierarchy theory)。他認為,人的需求有層次順序之分,從最低到最高依序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的需求、自尊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就像金字塔一樣,滿足了最底層的需求,才能繼續往上追尋更高一層次的需求。 

    管仲說:衣食足而知榮辱。飢餓的人會無視於偷竊的風險,而被恐懼追趕的人,並不害怕孤獨。 

    基本上,馬斯洛的理論說明了大部分的現實,從草原上的羚羊,到水泥叢林裡的上班族,金字塔都得從地面開始往天空蓋。 

    但是,需求與需求之間的位階關係,並不是那麼絕對的。滿足部分的生理需求後,人類很快便萌生了對安全與關係的慾望。甚至,對尊重與自我的希求,也同時產生了。 

    剛站穩,人就想往上爬了。 

    此外,許多活動所滿足的,並不是單一的需求。食物可以餵養關係,而性也帶來了安全感。飲食,是交際,也是美學,而男女,是愛,也是尊重。

 

    那對飢餓恐懼的史皮爾曼而言,音樂是什麼? 

    是奢求,還是難以割捨的? 

    這其實是相當弔詭的問題。越單純的需求,我們越依賴別人,越難以實現的,反而越不容易被剝奪。 

 

    抗生素的發現延長了人類的生命,我們對生命長度的執著,也逐漸轉變為對深度與密度的反省。世界衛生組織為了測量生活品質,設計了WHOQOL-BREF量表,強調生理、心理、社交關係、環境這四個領域的健康是相互影響,且同等重要的。 

    量表的第十二題是:您有足夠的錢來滿足您的需要嗎? 

    而第六題是:您覺得自己的生活有意義嗎? 

    這些問題,並不容易回答。

 

 

    那,你曾走在塵土飛楊的碎石路上,聽見燈光昏暗的頹圮矮房裡,傳來滿足的笑聲嗎?

    這是我想請你回想的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寬,路更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