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憂鬱

文/郭彥麟醫師  台南心寬診所

 

    隨著生育率的下降,台灣社會正處於急速老化的階段。2011年,老年人口已佔總人口數10%,而推估2025年時,老年人口將超過20%。也因此,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照護,必將成為一個巨大的挑戰。如何在歲月終章,汲取智慧,維護尊嚴,並傳承倫理,正是目前各個領域積極探討的議題。

 

    無論在臨床或研究上,老人精神醫學的角色,雖已日漸顯著,但距離成熟完整的目標,仍有遙遠的路途。老人憂鬱症,便是一個被嚴重隱藏低估的疾病。

 

    就如同無聲枯萎的老樹一般,老年人的情緒問題,因為傳統觀念的束縛(汙名化)、缺乏人際接觸、或與正常老化混淆等等原因,幾乎消失隱匿,直到老人家堅決地用自殺結束生命,周遭疏離的親友,才被老樹轟然倒下的巨響驚醒。

 

    諷刺的是,台灣老人(65歲以上)的自殺死亡率居各年齡層之冠。

 

    老人憂鬱症容易被忽略,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身體化症狀所謂的身體化,是指以身體症狀的抱怨,代替情緒表達,來處理心理上的壓力與痛苦。而這種心理機轉,通常會在極度壓抑情緒,或是缺乏情緒感受能力的人身上發生。

 

    相較於西方國家,台灣老年人用身體來訴說痛苦比例更高。台灣傳統社會並不鼓勵負面情緒的表達,憂鬱容易被貼上軟弱的標籤,另一方面,日常生活中,也鮮少使用情緒辭彙。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台灣老人家習慣用"心肝頭雜雜"來代替"鬱卒"。

 

    研究統計,常見的身體抱怨有:疲倦、失眠、頭暈、頭痛、腹痛、食慾不振、全身無力、肌肉關節痠痛、胸悶、腹瀉等等。而這些症狀在反覆的檢查之後,通常都沒有身體上確切的問題,或者嚴重度與疾病不成比例。 

 

    所以,老人憂鬱並沒有真的隱形,而是藏在身體症狀的面具之下。曾有研究發現,超過50%的老年憂鬱症華人(Chinese),第一次尋求醫療幫助時,是以身體症狀表現。有非特異性身體症狀的患者,罹患精神疾病的比例是沒有症狀的人的兩倍,相反地,有精神疾患的老人,因為身體症狀而求診的比率,是對照組的五倍。

 

    2012年發表的一篇大規模香港研究發現,在老年華人中,身體症狀與憂鬱的相關性,比其他慢性身體疾病還高,而且症狀的數目越多,罹患憂鬱症的機率越高。研究者因此提倡,當老人家出現無法解釋的身體症狀時,要優先將憂鬱症列入考量。

 

    面對死亡的威脅、衰老的剝奪感、以及現代社會的疏離寂寞,台灣老人憂鬱症的盛行率大幅上升。2005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符合憂鬱症定義的老人約佔兩成(男性17%,女性23%)。

 

    身體的病痛,就如同白蟻囓咬老樹的細響,也是老年人說不出口的求救聲。細心評估身體症狀,主動關心內在情緒,並適時運用各式老人憂鬱量表,轉介專科醫師協助,才能療癒那些看不見的傷口。

 

    病痛是老人憂鬱的警訊,耐心聆聽,莫讓老樹因冷漠而倒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寬,路更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